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若家长过于严苛地批评,孩子可能会变得胆小怕事;而如果家长能够恰当地给予孩子自由和支持,则更有利于培养出勇于承担责任的个体。这一教育观念,是所有家长都需要深入探讨的关键议题。
错误重压之困
众多家长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自小便对他们的过错进行严格约束,一旦出现失误便会进行严厉的批评。例如,在孩子参与日常活动,如与朋友外出相聚时,家长会紧随其后,不断地给予叮嘱。随着岁月的流逝,孩子内心的压力不断增大,情绪受到阻碍,潜力难以充分发挥,拘谨内向的性格特征逐渐形成,到了成年后,他们争取机会的难度也随之提升。
害怕“被看见”
许多儿童在日常中对于受到关注感到畏惧,他们更愿意隐藏自己,不愿意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这样的孩子通常不敢展现真实的自我,遇到具有挑战性的新任务时,他们往往很快就会放弃。这些胆怯的孩子背后,往往存在着心理压力过大的问题,他们长期受到家长过于严格的管束,这导致他们的生命力被压抑,累积成病,最终导致他们自身的能量无法得到充分的释放。
保护孩子能量
为了培养孩子应对挑战的能力,家长首要任务是保障他们拥有充沛的体力。在日常生活里,家长应尽量降低干预程度,让孩子保持内心的独立,以此激发他们的勇气。比如,在孩子面临困境试图退却时,家长应给予无声的支持,激励他们勇敢面对,同时给予他们安全感,从而提升他们面对生活挑战的勇气。
培养责任意识
家长应当重视对孩子责任感的培育,以保证他们在处理个人事务时,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适时地赋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使他们能够独立做出选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日本作家高桥敷对美国夫妇教育方式的观察为例,当孩子犯错时,这些父母不会提供物质上的奖赏;如果孩子需要赔偿,他们也不会代为支付,而是鼓励孩子通过打工来赚取所需费用,以弥补所造成的损失。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孩子自幼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承担后果。
父母的爱与支持
孩子在感知到来自父母的深情厚意后,方能体验到内心的宁静,从而敢于勇敢地踏出每一步。这种纯粹的爱意,象征着毫无保留的持久扶持,父母给予的鼓舞和帮助,为孩子勇敢尝试、积极担当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模式对他们如何与外界交往产生显著影响。鉴于此,家长应当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保证孩子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拥有一个可靠且稳定的“家”,作为他们可以依赖的避风港。
养出能扛事的孩子
家长不应成为孩子人生旅途的累赘,而需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扮演核心角色。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可以激励他们“无需忧虑,再试一次”;面对挫折时,家长可以指导他们转变观念,意识到失败同样能带来成长。只要家长倾注心血进行引导,培养出能够自主应对挑战的孩子,成功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