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官厅水库面临局部渗漏及喀斯特塌陷的紧急状况,这一危机对京津地区的安全构成直接影响。在此紧急关头,卢耀如被赋予重任,他勇敢面对危难,努力扭转局势,并最终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为我国水利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临危受命
1956年,年仅25岁的地质工作者卢耀如,在前往三峡工程的途中,接到一项紧急的指令。官厅水库,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等级最高的土石坝,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该水库位于河北省怀来盆地,其总库容超过20亿立方米,坝体高达45米,采用了黏土心墙坝的设计。水库发生渗漏及坍塌现象,地质部门遂决定派遣卢耀如承担调查原因的任务。卢耀如毅然承担起这一重大责任,并迅速组织团队奔赴官厅水库。
危机诱因
水库渗漏及坍塌问题与库内水位高度相关,故而,精确判断库水、地下水与坝体内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及渗流情况显得尤为关键。卢耀如提出,在黏土心墙上实施钻探,目的是收集样本以探究水流对其作用的细节。但需注意的是,在黏土心墙上进行钻探作业存在较大难度,若操作不当,可能会对大坝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必须事先获得水利部的正式批准。
艰难获批
卢耀如向水利部提交了钻探任务的目标以及三个心墙钻孔的设计计划,钱正英副部长在任职期间,针对这项心墙的安全防护措施提出了疑问。经过一番深入探讨,钱副部长特别指出保障大坝安全的关键性,并最终批准了开展钻孔钻探活动的请求。紧接着,卢耀如和他的团队迅速对方案进行了修订,通过紧密的协作,他们顺利地完成了钻探任务,并成功获取了黏土心墙的样本。
原因查明
在采集样本之后,卢耀如的研究团队立即展开了细致的分析工作。他们对照了集水井在浑浊状态下所含泥沙的矿物构成,与坝体中心墙体内部土体的成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基于这一发现,团队得出了结论,即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地质条件。这一重要发现为后续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协调合作
项目实施期间,地质、水利和电力三个部门的相关人员均积极参与。考虑到各自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水平有所差异,卢耀如主动承担起协调职责。他处理完一个问题后,紧接着便接到新的情况通报,频繁地穿梭于现场,倾尽全力应对各类问题,确保团队运作的高效性。
难题解决
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卢耀如团队成功解析了渗漏与坍塌的根源。实际上,左岸渗漏水流对大坝砂卵石基础层造成了强烈冲击,由此引发了管涌和潜蚀,这些过程最终导致了坍塌。基于这一研究成果,他们提出了“上游封堵、中游引导、下游疏排”的综合治理方案,旨在通过优化下游排水系统来缓解渗水压力。最终,他们成功消除了官厅水库的安全隐患。
官厅水库的危机得到了有效解决,这不仅保障了首都的水资源安全,还为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以及地质灾害的预防积累了宝贵的教训。对于现行的水利从业者来说,卢耀如在面对危机时所展现出的勇敢无畏和深入研究的态度,无疑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