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小蜡笔!

2025年5月12日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详解防震减灾18条核心内容

科技资讯 11℃ 0

2025年5月12日,正值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中国地震局正式颁布了《防震减灾基本知识与技能大纲》。这是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推出的防震减灾行为规范,它有效地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显著提升了公众的防灾减灾能力。

政策出台背景

我国地震活动频繁,强度高,分布范围广,因此防震减灾成为了每个公民的必修课程。然而,当前公众在地震科学知识掌握和应急处理能力方面存在不足,诸如轻信地震谣言、忽略房屋抗震性能检查、缺乏应急演练等错误观念,同时面临预警盲区、次生灾害频发、自救互救能力薄弱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发布“防震减灾18条”显得尤为及时和必要。

地震基本知识

构造地震由地球板块的移动引起,这类地震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通过有效措施可以降低其造成的灾害。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欧亚地区等断层活跃地带。在我国,特别需要重视那些位于活动断层附近的建筑物的安全性。同时,有必要区分预警和预测两个概念: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发出的警报,它能够提供数秒到数十秒的逃生时间,但预警系统可能存在盲区,并存在误报的可能性。地震预测依然是一项全球性的挑战,必须依靠政府进行信息的集中发布,而个人应避免散布未经证实的消息。

2025年5月12日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详解防震减灾18条核心内容

次生灾害及危害

破坏性地震不仅会对建筑物造成直接损害,还可能触发火灾、山体滑坡、海啸等后续灾害。这些后续灾害在地震导致的伤亡中占据了超过30%的比例。因此,对地震危害的认识不能仅限于地震本身,对次生灾害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及应对策略。

家庭避难准备

在家庭层面,需对住宅的抗震性能进行检测,对围墙、吊顶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进行加固,确保自建房屋符合当地的抗震规范。同时,应准备地震应急包,其中应包括手电筒、哨子以及3天的水和食物储备。家具应合理固定以防倾倒,并制定明确的逃生路线。此外,要熟悉社区的避难场所,并定期进行家庭地震应急演练。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家庭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2025年5月12日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详解防震减灾18条核心内容

灾害应对措施

在接收到红色或橙色预警信号后,必须迅速实施避难行动。进行救援工作时,必须首先保障个人安全,利用工具破除障碍,并警惕可能发生的余震。灾后恢复阶段,应当注重心理康复,通过对话、娱乐等形式减轻心理压力,尤其是对儿童情绪的疏导应给予重点关注。在儿童教育领域,可以借助儿歌和模拟游戏向孩子们传授避险的口诀,同时社区也应举办包括灭火器操作、伤员救护在内的培训课程,以提高共同应对灾害的能力。

政策长期意义

《防震减灾18条》不仅充当了指导文件的角色,还象征着我国防灾体系实现了从“规模应急”到“科学防控”的华丽转身。在政策层面,它促进了城乡建设避开活动断层,并提升了抗震设防的标准;在公众层面,它通过广泛的教育普及,促使防灾意识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这一转变,标志着我国从“被动救灾”迈向了“主动防御”。

2025年5月12日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详解防震减灾18条核心内容

您是否对家中的应急物资进行了核查,并且已经设定了紧急疏散的方案?期待各位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经验,同时请不要忘记为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