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为流量工具,为博眼球早早“营业”,隐患几何?
萌娃网红兴起
近期,多个短视频平台出现了众多以“记录萌娃日常生活”为主题的账号。这些账号中的孩子们展现出的纯真与可爱,吸引了大量网友的目光。经过记者的调查,发现这些看似普通的内容背后,实际上存在着一条成熟的商业链条。从塑造人设到流量变现,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实现了儿童网红的规模化生产。
目前,社交平台兴盛,幼童因其纯真魅力备受喜爱,他们发出奶声奶气的声音,说出稚嫩的话语,展现出逗趣的表情和动作,这些特点让“萌娃”这一群体迅速走红。公众对可爱事物的偏爱,为萌娃领域带来了庞大的关注度,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家长以及MCN机构的关注和加入。
商业流水线运作
在当前产业链中,家长与MCN机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部分家长在MCN机构的指导下,为子女量身打造了涵盖账号开通、人设确立以及运营推广在内的个性化方案。同时,MCN机构凭借其专业的运营能力,对从人设塑造到脚本设计的整个过程进行严格把控,确保孩子能够沿着既定方向稳步发展。
目前,该行业已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运作体系,其中涉及人设塑造、内容创意及后续商业推广等多个环节,均有着明确的操作流程。以某平台为例,一些MCN机构与众多萌娃账号签订合约,通过团队共同努力,对每个账号进行精确的市场定位和推广,从而实现了高效率的规模化生产。在这些萌娃的推荐下,玩具、零食等产品销量显著。
流量“定制”萌娃
流量系统不仅负责内容分发,还负责对年轻儿童进行引导和塑造。大多数家长分享孩子的照片仅仅是出于对他们的喜爱,并无其他深层目的。然而,MCN机构则不同,他们培养孩子是为了迅速实现经济收益。这些机构倾向于将孩子打造成符合流量系统偏好的形象,例如,他们可能会采用追逐热点、借势话题、强调反差感的既定脚本模式。
在此类模式中,孩子们需遵循既定剧本进行表演,导致其失去了原有的纯真与自然。MCN机构在追求流量与商业利益的过程中,常常忽略了孩子们的成长需求。不少幼童被迫模仿成人举止,过早地涉足商业化的环境。比如,在部分短视频平台上,幼童们说着超出年龄阶段的话语,进行机械的表演。
娃生过早完结
成为网络红人儿童,孩子的日常逐渐被众多短视频所填满。许多家长感叹,孩子的真实形象正逐渐被这些短视频所掩盖。在商业机制的影响下,孩子们不得展现不讨喜、平凡或无聊的一面,他们必须始终维持一种“有吸引力”的姿态。
从稚嫩孩童成长为网络红人儿童,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童年”的提前结束。孩子们失去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他们的童年被商业炒作的喧嚣所淹没,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参与正常的社交和学习活动,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发展受到不良影响。以某位知名的萌娃网红为例,由于长时间承受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出现了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焦虑等心理问题。
拍摄背后真相
所呈现的短暂萌娃影像背后,其拍摄流程鲜少被外界所了解。孩子们可能需反复进行表演,承受超出其年龄段的压力。在拍摄现场,为了追求完美的效果,有时不得不强制孩子们进行配合,这种行为可能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拍摄过程中,部分场景存在潜在风险,例如儿童不宜的布置和危险道具的使用。同时,长时间对着镜头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困扰,比如形成表演型人格或对他人关注过度依赖。据相关报道,一名可爱的小演员在拍摄复杂场景时遭遇惊吓,之后出现了睡眠问题。
呼吁警惕抵制
为确保儿童安全,我们应避免向MCN机构传递错误信息。针对那些利用儿童吸引流量的疑似视频,公众网民需保持警觉,避免接近。同时,社交网络平台亦需履行监管职责,对儿童相关视频实施严格审查,有效制止不当商业活动。
相关部门必须制定相应法规,以强化对儿童网红行业的监管力度,确保儿童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鉴于儿童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不应沦为商业利益的牺牲对象。社会各界应齐心协力,致力于为孩子们构建一个既健康又快乐的成长氛围。
针对儿童网红产业链引发的诸多现象及问题,您认为应当采取何种措施以更有效地保障儿童的权益?